•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首席谈判官 首席谈判官
  • 020-37857566
  • 670916320@qq.com
  • 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大道中988号圣丰广场北塔25A05室

本院名誉院长黎红雷:儒家文化与中国软实力

发布时间:2021-04-12
0
  2021年4月11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高峰论坛”在广州南沙喜来登酒店隆重举行。广东省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南沙区委副书记、南沙区区长董可等,在会前接见了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贵州省人大原副主任顾久、博鳌儒商论坛理事长、本院名誉院长黎红雷等嘉宾。6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会议。受龙永图先生委托。博鳌儒商论坛理事长、本院名誉院长黎红雷教授发表了“儒家文化与中国软实力”的主题演讲。


  黎红雷教授指出,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融化在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之中,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品格、中国国家绵绵不断的文化软实力。他在演讲中,就2020年以来,我们国家所做的三件大事,即打赢脱贫攻坚战、应对新冠疫情、一带一路建设等,来探讨儒家文化与中国软实力的关系。


  一、以民为本: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看儒家文化的软实力


  儒家高度重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儒家经典《尚书·五子之歌》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民众安定了国家才能得到安宁。于是,孔子提出“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秩序理论;荀子则更进一步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 ;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的立君为民的权力观,从而构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框架,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首要原则。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政治实践中,民本思想要求治国者必须关注民生。 《三国志·吴志·陆凯传》指出:“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重视百姓的衣食,爱惜百姓的生命,历史上,凡是这样做的官员都会受到民众的拥戴。明朝首辅大臣张居正指出:“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治国理政,“安民”是首要的政治任务。如何能安民?就要注意考察并真正找到造成民众疾苦的原因,想出对策,解决问题。


  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就是儒家重民本、务民生思想的当代体现。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多国人士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的有益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包括:以人民为中心,上下齐心协力,集中各方面力量推动人民真正的过上好日子;把减贫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从国家层面一体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等等。这些,正是儒家重民本、务民生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向全世界展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文化软实力!


  二、以群为能:从应对新冠疫情看儒家文化的软实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J.Toynbee)指出:“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汤因比在这里所高度赞赏的中国人“团结”、“统一”的组织本领,用先秦儒家大师荀子所使用的概念来说,就是“能群”。


  荀子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在荀子看来,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生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而要使社会组织的构成合理,就必须有道义,即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在儒家那里,社会组织的道义是从家庭关系中推演出来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的族群,儒家学说是世界上最重视家庭的思想学说。在儒家看来,家庭组织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基础,家庭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前提,家庭制度是所有文明制度的起点。《论语》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沿着这一思路,北宋儒者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著名命题。在他看来,天地是人类万物共同的父母,人类和万物共同禀受天地而生。所以我和天下的民众都是相互依存的血脉同胞,和天下的万物都是亲密无间的友好伙伴。


  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举措,生动地诠释了儒家“家国一体”的社会组织智慧。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0年6月7日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紧急行动,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抗击疫情,在最短时间集中最大力量阻断疫情传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4亿中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岗位分工,都自觉投入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坚韧团结、和衷共济,凝聚起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由衷地赞叹道:“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种“世所罕见”背后的文化软实力正是儒家“能群”的社会组织能力。


  三、以和为贵:从一带一路建设看儒家文化的软实力


  儒家经典《论语》指出:“礼之用,和为贵。”这里的“贵”,指值得珍重的意思;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孔子提出“和而不同”的命题,揭示了和谐的本质特征。这里所谓的“和”,指的是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同时又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新的状态,产生新的事物。儒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主张,在国家治理的实践中,便是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


  面对当代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推行“一带一路建设”,就是儒家和谐思想在当代全球治理中的运用。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截至2020年11月,中国已经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充分显示了这一倡议强大的生命力。2020年,最先融入“一带一路”的东盟,已经取代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中,与中国一道实现了经济的逆势增长,以事实证明了“一带一路”的活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力、儒家和谐思想的文化软实力!


  黎红雷教授最后指出: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Hannes Alfven)就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主张“天下大同”,儒家文化的软实力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必将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直至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